13219729777

0833-3202958

联系我们
电话:13219729777
手机:0833-3202958
地址: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工业园
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
浏览:916 发布日期:2019-07-07

  

  绳锯木断,水滴穿石;学道者须加力索;水到渠成,瓜熟蒂落,得道者一任天机。如果用绳索当锯来锯木头,时间久了也可以将木头锯断,水滴落在石头上,时间久了也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,同样的道理,人在做学问的时候,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有所成就;几条小河中的水汇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条较宽的河流,瓜果成熟后,自然就会从枝头掉落,同样道理,修行学道的人也只有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修成正果。

  坚持不懈,终成正果

  说起长篇神话小说《西游记》,可谓是家喻户晓。虽然小说中提到的人物以及斩妖除魔的故事大都是作者虚构的,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,那就是的确有唐僧这个人,他就是唐朝的玄奘,他也的确去天竺取过经。

  玄奘因精通印度佛学中的《经藏》、《律藏》和《论藏》而被誉为三藏法师,所以又被称为唐三藏。

  玄奘对佛教如此热爱,是有一定渊源的。他出身于一个官吏家庭,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。他从小就受佛教的熏陶,加上天资聪慧,一学就懂,因而就逐渐爱上了佛学。

  当年,隋朝政府在洛阳考选和尚,13岁的玄奘被破格录取,如愿成为一名和尚。唐朝初年,为了增长见识、多学知识,他前往四川研究佛经。到了四川以后,他发现该地储存的汉文佛经翻译得不完全,甚至是不准确的,越深入研究就感到疑问越多。于是,他开始用心学习梵文,并决心到佛教发源地——天竺去求取真经,使佛法更进一层。

  天竺距离大唐非常远,为了安全,他去了一趟长安,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伴。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,正当他们要启程时,朝廷却颁布了严禁私人出境的法令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初建,边境经常遭到突厥的骚扰。他们的出国申请被官府驳回后,这些伙伴都打了退堂鼓。但玄奘西天取经的决心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,他找机会准备随时出发。

  唐太宗贞观三年(),他混进了返回西域的客商里,从长安出发,打算先闯过玉门关。然而,他刚到凉州(今甘肃武威县),都督李大亮便发现了他并把他看管了起来。过了一段时间后,李大亮硬逼着他沿原路返回。后来,他在一位好心和尚的帮助下,好不容易连夜逃出了凉州。真是好事多磨,由于他日夜兼程、马不停蹄,快到玉门关时,他骑的马被累死了。玄奘经过五座烽火台后,便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(哼戚)沙漠,这就是号称八百里流沙的大戈壁滩。

  在这样的大戈壁滩上行走就如爬山一样艰难,他坚持走了100多里后,实在口渴难挨,于是停下来喝口水。由于全身没有一点力气,他一不小心把皮囊里的水全都泼光了。他向四周张望,所望之处全是茫茫的沙漠,根本不可能找到一滴水。他想既然这样,要想活下去就得咬着牙挺过去,否则别说取经,就连性命也难保。于是,他竭尽全力、极度艰难地坚持走了五天,后来他感到天旋地转,紧接着便昏倒了。一直到了半夜,他才被刺骨的寒风吹醒。天亮后,一片绿洲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。这绿洲对他来说无疑就是雪中送炭,他欣喜若狂,踉踉跄跄地奔了过去……

  玄奘终于走出浩瀚的沙海,经过了半个月的苦难历程,来到了高昌国(在今新疆境内)。唐僧的到达,使整个高昌国上下一片沸腾。高昌国王听说这个消息后,特派使臣前去迎接。

  在高昌国逗留了一段时间后,玄奘告别了国王,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前进。他穿过新疆,翻过终年积雪的凌山(今天山穆索尔岭),路过大清池(前苏联境内侵塞克湖),到达素叶城(现在苏联的托克马克,也就是西突厥叶护可汗王廷所在地),渡过鸟浒水(今中亚阿姆河),后又折向东南,重新登上帕米尔高原,通过铁门关天险(在今阿富汗巴达克山,是西突厥南端的要塞),又过了叶火罗(今阿富汗北部),仔细算来整整走了一年。终于在628年夏末,他到达了天竺的西北部。

  工夫不负有心人,玄奘历尽磨难终于来到了天竺佛教最高学府——那烂陀寺,这个寺庙位于摩揭陀国(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)。听说玄奘到来后,1000多个和尚手捧香和鲜花表示对他的热烈欢迎。

  当时那烂陀寺已经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,寺内常有僧众多达万余人。年过百岁的佛学权威戒贤是这座寺庙的主持,因年岁已高,故而早已不讲学了。然而,玄奘西天求取真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位佛学权威人士,他破例收玄奘为弟子。同时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情谊,特地为玄奘重开讲坛。他不辞劳苦,整整用了15个月的时间亲自给玄奘讲解最高深、最难懂的佛经《瑜珈论》。

  玄奘在那烂陀寺用了五年的时间,精研佛学理论。在寺里,除戒贤精通全部经论外,在一万多个和尚里,仅有千余人能通晓20部,仅有五百人能通晓30部,仅有十人能精通50部,而十人中就有玄奘。至此,他真正成了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!

  为了学习更多的佛学理论,玄奘辞别了戒贤,开始外出游学。他沿着恒河先到了现在的孟加拉,接着到了印度半岛东岸南边的达罗(与现在的斯里兰卡隔海相望),又沿着印度半岛西岸北上,访问了阿旃陀石窟(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),并曾一度深入印度半岛的腹地。然后,他又经过巴基斯坦,到了印度河北边的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。为了更好地进行佛学理论研究,他在这里居住了两年。整个天竺都传遍了玄奘的美誉,他被公认为天竺最博学的佛学大师之一。

  唐贞观十九年()正月二十四日,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,从西域回到了长安。

  玄奘回来的这天,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。在接受了热烈的欢迎后,他在著名的弘福寺里安放了他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。

  唐太宗听说了他去取经的事情,为他不怕困难、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折服。于是,他特别委派宰相房玄龄去长安把玄奘迎接到洛阳行宫里来,然后隆重接见了他,并饶有兴致地听他述说了在西域和天竺的见闻。听完玄奘仿佛神话故事般的讲述后,太宗更加佩服他了。

  玄奘在洛阳为太宗和那里的僧人讲解了一段时间的佛经后,启程离开洛阳回到了长安。回长安不久,他在弘福寺和慈恩寺开设讲坛,并在慈恩寺修建了一座大雁塔,作为储存经书的地方。

  玄奘一生苦心研究佛法,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取得了重要的成就。他和译员们总共译出了佛经75部,共1335卷。另外,他和辩机和尚一起撰写了《大唐西域记》。

  玄奘取经的事例说明,只要坚持不懈、用心去做一件事,就一定会取得成绩。“滴水石穿,绳锯木断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学贵有恒,以勤为本

 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。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。他说他的成功来自于刻苦勤奋。他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,天文地理、经史子集,无所不包,为后来做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他24岁学英语,27岁学法语,50岁学俄语,80高龄开始学日语。这种精神是他后来精通六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的秘笈所在。文革期间,王力遭到批斗,晚上坚持著书立说。1976年以后,他加快了研究的进度,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以上。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,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而且硕果累累。

  王力教授一生写了40多种学术著作;近200篇科学论文,共上千万字(译著不计在内)。他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广阔领域,无论是语法、音韵和词汇,还是汉语的现状和历史,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这一切,无不是用勤劳的学习而获得的。

  王力非常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,在文字改革,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他还积极领导汉语教研室对语言文字教学的课程进行改革、创新。他主编的《古代汉语》,从1964年出版至今,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。

  如果说天才,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。可这“天才”不是天生造就的,而是通过勤奋学来的;如果说成功,王力教授也是当之无愧的,而这成功的途径,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来换来的。古时候,头悬梁、锥刺股;凿壁借光;闻鸡起舞……无不体现着一个“勤”字。青年人要养成勤的习惯,唯有如此,才会在成功之路上少走一些弯路。

  求学问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要想学有所获、学有所成,需要长期积累并勤加练习。只有这样,坚持如一地朝着既定目标做下去,才能够水到渠成、瓜熟蒂落。俗话说的“只要工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、“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”也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感悟:老人言,处世之道,在于把握分寸。害宜避,而有不能避之害;利可趋,而有不能趋之利。凡事不可不求,而又不可强求。“事有机缘,不先不后,刚刚凑巧;命若蹭蹬,走来走去,步步踏空。”交人要会识人,“能媚我者,必能害我,宜加意防之;肯规予者,必肯助予,宜倾心听之”。善处身者,必善处世;善处世者,必严修身。“人近贤良,因香而香;人近邪友,因臭而臭。”人生在世,难免有吃亏、受气或者遭遇其他不顺心事儿的时候。每一次被人家算计后,你鼻涕一把、眼泪一把,扪心自问,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,恨自己没用。而事实上,自己的良材美质并不比任何其他人差,只是自己不知道如何使用跟别人打交道的技巧而已!